葑——苏州人千年的记忆

葑——苏州人千年的记忆

《野蔬草虫图》李迪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人之所以用“葑”来称呼茭白,首先是茭白的生物特性符合水生群聚;其次《诗经》是先秦典籍,用其中的文字命名,富有艺术气息;最后茭白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苏州人就喜欢吃茭白甚至把它当成日常主食。

苏州人爱吃茭白早被写进了历史典故,天下闻名。西晋时,吴中人张翰在京城洛阳任官,因担忧陷入政治纷争,以想念家乡的菰菜等特产为由辞职回乡。自此之后,“菰菜”成为吴中名片,满满的乡土气息与家的味道。

葑门:浸透苏州人记忆的城门

在老苏州的印象中,“葑”不仅是新鲜爽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茭白,更是守护苏州千年的“葑门”。相传此门与伍子胥有解不开的关系。《吴越春秋》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局部) 徐扬 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学者司马贞、张守节在为《史记》做注解时,认为东门就是葑门。1975年10月,考古学家在葑门内城河中出土青铜剑、镞等,显示吴、越两国在此交战。

葑门最初只是一座水闸,甚至不叫葑门而叫“鱼孚门”(鱼孚合并在一起,是一个字,念fú,意为江豚)。唐代以前,苏州城东地势低洼,到处都是河流湖泊,每年时令一到,江豚从长江口往上游,在苏州葑门附近集体上浮吐气,跳跃翻飞,成为苏州一景,东边的水门也就此被人称作“鱼孚门”。

从“鱼孚门”到“葑门”的转变,也颇为有趣。在古代“鱼孚”与“葑”发音相近,而且江豚、茭白是苏州常见的事物,读音又一致,因而“鱼孚”与“葑”经常会被混淆。尤其“鱼孚”字在古文中笔画繁复,书写不易,文人描绘苏州时,喜欢将“鱼孚门”替换成“葑门”,葑形“鱼孚”音,相互通假。今日苏州方言,葑门读作“富门”才最为地道。

城门外多湖泊河流,荒地淤泥遍地,适合生长茭白。每到白天,小贩运茭白到城门口售卖,久而久之,城门就被叫做“葑门”。

由此一种苏州百姓喜爱的蔬菜与一个流传已久的城门终于合流,往后以葑门的形象流传于世,并深刻影响今日苏州之城市布局。

葑田:苏州经济的助推器

到了唐代,苏州的“葑”字内涵越加丰富。唐代中后期江南大面积开发,苏州借助这股潮流变得十分繁盛。曾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感叹道:“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经济繁荣的背后,苏州的人口也从唐初的1.1万余户,增长到了到唐末的14万余户,人地矛盾变得加剧,农耕用地面积有所不足。于是勤劳的苏州人民将目光转向湖泊沼泽,通过开发“葑田”的方式,缓解粮食危机。

《江南农事图》唐寅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葑田”是一种可以在水上漂泊的耕地资源,茭白、菱角等水生植物的根部被流水冲断,形成大片漂浮的景观,经年累月被风沙覆盖,表面形成一层厚达数尺深的土壤,上面可供耕作种植,人居其上犹如驾驭木筏,非常轻便快捷。唐中后期的官员鲍防,在苏州任官时,曾作《状江南•孟春》:江南孟春天,荇叶大如钱。白雪装梅树,青袍似葑田。

“孟春”是农历正月,万物复苏,江南农人开始活动。“青袍”两字,表明葑田土壤肥沃,肥沃适合耕种。宋代,葑田在苏州得到大发展,文人的作品中“葑田”一词频繁出现。

葑门区域:苏州大发展的中心

随着葑田开发和耕作栽培技术提高,苏州农业高度发展,甚至形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州地势平坦,东部是由河流冲刷出来的冲积性平原,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早期城市开发时,高地可以避免江南的潮湿影响,有利于人的生存。因而苏州的西北部被优先开发,聚集了众多的人口产业。

《姑苏繁华图》(局部)徐扬 清 辽宁省博物馆藏

葑门地带在宋代之后,成为苏州的中心,聚集了大批工商业。比如,江、海、湖、河各类鲜货纷纷涌入葑门周围,形成一个特大的农贸市场。苏州人吴宽用“累累满筐盛,上带葑门土”一句,展现出葑门农贸市场的繁荣。伴随着葑门区域的开发,众多富商大户群居于此,附带引来各路名医,为城中百姓保驾护航。

《姑苏繁华图》(局部)徐扬 清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时的葑门不再是一座光秃秃的水闸,它水陆俱全,成为苏州的交通要道。

《垂虹别意图》唐寅 明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葑门外的流水与吴淞江相连,因而葑门口也是分别之地。南来北往的士子行人,在此告别,为葑门增加文化底蕴的同时,又添了一抹悲伤的意味。

《虎丘图》局部 谢时臣 明 波士顿美术馆藏

沐浴在文化气息中的葑门,自然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目光。苏州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曾在饱览葑门景色后,作《题葑门外马生东溪》:吴城三面水为州,郡郭东南一派流。羡尔高居占清胜,更东东去是瀛洲。葑门也因此增色不少,添加许多文化底蕴。

《东庄图册》之一 沈周 明 南京博物院藏 东庄临近惠氏红豆斋

葑:从地名影响到人名

随着“葑”在苏州的传播,以“葑”为名为号的名人也不断涌现。比如,清代文人王友亮,虽出生于安徽,却用“葑亭”为号,致敬葑门前的醒心亭。他一生兢兢业业,秉公而行,为人间留一份正气。

苏州本地人韩崶也别有一番风采。韩家居住在葑门附近,可惜到韩崶时,家族以山排行,子弟名称都冠以“山”,比如韩崶、韩嵩。“崶”与“葑”音韵相同,而以“崶”为名的韩崶最光辉的事迹,当属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击退英国人对澳门的试探,英勇守护广东海域。不管是“葑”还是“崶”,都有守土封疆的含义。而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朱碧山银槎杯”,就是在韩崶墓中出土的。

朱碧山银槎杯 元 吴文化博物馆藏

“葑”之一字凝聚着苏州的历史与文化,是社会学中常称的“地方性知识”,渗透在苏州城的方方面面。它从亲民的美食,到亘古伫立的城门,一直到人的名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想必还将向未来无限延伸。来源:吴文化博物馆 作者单位:吴文化博物馆 作者:范健泉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