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到底融多少钱合适?

创业者到底融多少钱合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司需要融资500万美元,那么创业者一般都会希望只出让20%的股份,这样公司就可以有2000万美元的投前估值,而不是出让25%股份情况下的1500万美元投前估值。

1500-2000万美元的估值听起来比800万美元好多了,难道不是吗?可要是我说800万美元的估值更好的话,似乎有人会说我是不是傻?事实上并不是。

对初创公司而言,如果你以800万美元的估值融资的话,你很有可能会融资200到300万美元而不是500万美元。毫无疑问融200到300万美元可比融500万美元容易多了,因此融资的成功率更高。

3. 融资规模越大,风险越高,下一轮融资越难

我想要提醒各位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当你资金耗尽需要更多钱的时候会怎样?这就是过度融资的侵蚀性。你以2000万美元估值融资500万美元时,感觉良好,但当你打算溢价融资(up-round)800万到1000万美元,即投前估值达到4000万到5000万美元时,你会有一种濒死的感觉,因为此时的融资难度要远远高过2000万估值时。

为什么?

因为投资者们需要不低于投资成本十倍回报的收益,早期的投资人甚至要求更高。有数据表明,投资人更愿意为一两亿的收益投资,而不愿意为四五亿的收益去冒险,因此设置低一点儿的资金额度更容易完成融资。

假如你在估值2000万美元时融资500万美元但没能成长进入到下一轮估值的话,你会陷入困境,因为风险投资人厌恶“流血融资”(down round,即下调估值)。这将严重破坏你与之前投资机构的合作关系,VC管理团队可能会出于无奈接受下调估值但他们会因此丧失继续帮忙的动力。而在风投世界里,永远不愁没有大好的投资机遇——何必在你这棵树上吊死呢?

4. 给自己设置限制反而能激发创造力

当你处在创业者的角色时,你一定不认为给自己设置限制能够激发出创造力,但事实的确如此。有了限制,公司里每个人都需要独立完成更多事情,而不是让其他人去做事情。 公司里的每个人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进步,因为如果达不到目标融资就会遇到问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有限的资源会迫使你必须做出公司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抉择,它还会迫使你做出更加艰难的、关于该雇佣谁和辞退谁的抉择,也 同样会促使你节约办公开支、一切从简,并且让你必须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尽管 工资虚高已是多年来的常态 。

我喜欢用“把某人的脚拉到火边(意为给某人施以压力)”这句俗语来形容这种状态,因为这是一个用来提醒你有不断前进的责任的 形象方式 。

我认为衡量早期公司的能力的两大方法是:

1. 能相对迅速雇佣到才能出众的人才且不花冤枉钱;

2. 能尽早并时常推出新产品(在企业服务中,推出内部代码或者测试版代码也很可以)。

5. 有些人可以成功跳过第一垒

我喜欢我合伙人Greg Bettinelli一个关于棒球的比喻:跳过第一垒。按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指一个创业者如果拥有足够成功经验的话,仅凭他早前的经历就能获得500到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我喜欢这个比喻,因为对有些创业者而言,他们确实应该跳过第一 垒直接进入第二垒 。

也许他们职业生涯里的大量精力都用来在一个细分领域经营创业公司,多年以后,他们想再次进入这个领域,于是他们从第一天起就非常清楚地知道他们想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他们怎样做会成功或失败。

直接进入第二垒的创业者们通常都认识许多 乐意回到他们身边并为他们效力的 才华横溢的技术专家和高管 ,因此他们团队的组建也将迅速高效。

因为良好的历史信用以及他们在之前和VC建立的关系,他们往往轻轻松松就能用合适的估值募集到后续发展资金。

当我们谈及进入 第二垒 的创业者,我们说的是那些无需跑20家风险投资公司导致BP满天飞就可以获得投资并且可以快速组建高级团队的人。

通常二次创业者不愿在一个估值很小的融资轮里全身而退。他们已经赚了一笔小有成就了,他们宁愿做出更大的公司并为此不惜拼死一搏。

每30到35个投资中,我们愿意支持5-6个进入 第二垒的创业者 ,但我们更相信资金限制对投资人和创业者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

6. 慎重选择,三思而行

当你思考你需要融多少钱的时候,显然你也要思考你能从谁那里拿到钱。

有些基金看重第一轮融资,但不喜欢跟进那些难以吸引后续融资的投资项目。 这些基金公司认为市场是会自行作出判断的,所以如果他们不支持你,一定是某个地方出了问题。有些很牛的基金公司就是这么操作的,确实这样做也有好处。

还有些基金认为不管市场反馈如何,他们都可以判断项目是否依旧是一个好的投资 。这 一类型的公司可能会把你后续融资的行为当做收购股权的机会。

大多数的机构都处于这两种极端之间。通过了解合伙人的办事风格,你可以预期当你资金即将耗尽却还没做好下一轮融资准备的时候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另外,相同机构的不同的合伙人也会有不同的办事风格和名声地位,他们可能会在外部市场还没有来得及验证之前搞定交易。

通过了解机构和其合伙人的办事风格和社会声誉也许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这家机构以支持持续时间较长的初创项目著称的话,那你可能会想在之前少融一些资。

即使先前投资机构的合伙人能给你支持和帮助,你也要在心理上给自己施以一定的压力。让项目面对更多外部投资方会帮助你在已有投资方那里获得跟好的估值。如果没有外部投资方对你感兴趣,你只能以低于自己预期的价格从已有投资方那里拿到钱。所以,即时你没有一个能够给你支持的已有投资人,如果你能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的话,你也一样能很好地平衡你和投资人的需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